青春,是朝氣蓬勃的力量,是勇于擔當的勇氣,更是為夢想拼搏的執著。習近平總書記在給謝依特小學戍邊支教西部計劃志愿者服務隊隊員回信中強調,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貢獻青春力量。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青年,他們以青春為筆,以汗水為墨,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著不平凡的故事。他們或在施工現場筑橋修路,或在科研一線潛心鉆研,或在項目管理崗位統籌謀劃。他們將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到集團公司的發展事業中,用實際行動詮釋著“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深刻內涵。
為了更好地展現路橋青年的風采,傳遞他們的奮斗精神,集團公司特推出“激揚青春,奮進路橋”專欄,讓我們一起聆聽路橋青年的聲音,見證他們的成長,感受他們的力量。
在集團公司軌道交通8號線項目的建設征程中,有這樣一位青年,他以扎實的理論功底、無畏的創新勇氣和堅定的責任擔當,在路橋建設領域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就是集團公司軌道交通8號線項目總工——張東瑞,一位用青春熱血詮釋奮斗精神的新時代路橋人。
理論筑基:從“轉型新兵”到“技術領路人”
2022年10月,張東瑞擔任軌道交通8號線三工區項目總工,全面負責技術經濟管理工作。面對從市政道路建設轉戰軌道交通領域的重大挑戰,他深諳“理論是實踐先導”的硬道理,一到崗便迅速組織項目技術管理團隊開展系統化技術學習。他牽頭組織編制項目技術策劃書,多次組織編制各類施工方案并邀請專家論證,同時帶領團隊深入學習濟南軌道交通集團標準化管理體系。通過組織各類培訓和詳細的三級技術交底,他迅速建立起涵蓋施工工藝、安全規范、質量標準的理論知識矩陣,為項目筑牢了“智慧根基”。
攻堅破局:用創新點燃“技術引擎”
8號線項目開工伊始,就面臨工期緊、技術難、任務重的難題,作為全線控制性工程,彩春區間(74+148+74)m斜拉橋是全線跨度最大、施工步序最多,技術難度最大,安全風險最高的工點。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正值冬季低溫,傳統施工工藝面臨混凝土養護周期長、塔梁施工工序割裂的雙重瓶頸,按常規方案將無法滿足節點工期要求。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張東瑞扎根現場,反復論證施工方案,優化斜拉橋索塔主梁施工步序,創新性提出“智能溫控模板養護+塔梁錯步并進施工工法”,通過集成式溫控系統實現混凝土養護周期縮短40%。同時,他采用BIM技術加強現場技術信息管理,其中“基于BIM技術的濟南軌道交通地鐵8號線一期施工現場應用與信息化管理”獲得第十三屆全國BIM大賽施工組優秀獎。通過這些措施,斜拉橋合龍工期提前45天,為全線橋通立下了汗馬功勞。
匠心鑄魂:以巧思破解“異形難題”
張東瑞始終堅信“創新源于施工難題”,面對106座造型獨特的“荷花墩”異形墩柱,傳統模板拼裝難度大、效率低。為此,他帶領技術團隊突破常規,首創“螺栓定位銷一體化”拼裝工藝。該工藝將傳統緊固螺栓改良為兼具定位功能的復合構件,同步利用螺母調節控制混凝土保護層厚度,實現鋼模板的快速拼裝及精準定位,提高了施工工作效率。得益于此,所在工區成為全線率先完成全部下部結構施工的工區,并受到建設單位全線通報表彰。在項目管理方面,他狠抓質量管理,注重成本管控,通過方案優化、變更索賠、降本增效等各項措施,嚴格控制項目成本。其中,通過QC技術攻關,節約項目成本約500余萬元,充分詮釋了“技術創效”的雙重價值。
勇立潮頭:項目管理創新的“探路者”
2019年,在行業變革與企業發展需求的雙重驅動下,集團公司探索新的項目管理模式,推行項目負責制試點。張東瑞負責的水屯北路工程被選為集團公司首批試點項目。項目實施過程中,他帶領團隊建立了“權責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形成“一人牽頭、多方協同”的高效工作機制,極大提升了項目團隊的協作能力與凝聚力;同時,通過加強預算控制、成本核算及二次經營,采取一系列合理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項目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這次試點項目的成功實踐,為集團公司積累了寶貴的項目管理經驗。
榮譽見證:青春在奮進中閃光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從市政到軌交,張東瑞用行動詮釋了“不變的堅守”——對技術創新的執著,對工程品質的擔當。2024年,他憑借出色的工作表現,接連榮獲集團公司“先進工作者”、濟南交通發展投資有限公司“勞動競賽先進個人”和“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稱號,成為青年干部中的杰出典范。
在泉城地鐵建設的壯闊征程中,張東瑞以技術為刃,破解施工難題;以創新為翼,突破工期瓶頸。他用智慧和汗水在地鐵建設畫卷上鐫刻下閃亮印記,書寫著新時代黃河路橋人的卓越篇章,為集團公司高質量發展注入了蓬勃的青春活力,讓青春在奮進的路橋建設之路上熠熠生輝。
推薦新聞